土豆阅读>言情小说>大宋文豪>第238章 成为圣人的途径
 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继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。

  而相较于汉唐经学,宋明理学是从四个方面对儒家义理精神进行了深化拓展。

  分别是,宇宙论、本体论、心性论、工夫论。

  陆北顾不久前所见的张载,他的研究方向简单来讲,就是尝试将宇宙论与本体论统一起来。

  张载认为无形的“太虚”本身就是气,“虚”是形容气未聚而无形的本然状态,正是无形的气聚而有现象世界的万物,而天理就蕴藏在其中。

  其重要进步之处,就在于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。

  当然,在嘉祐元年这个时间节点,张载的气本论还并未完善,所以还没有以气本论为基础向心性论进行深入探究。

  而此时对心性论和工夫论研究最深的,正是周敦颐。

  周敦颐的突出贡献,就是以心性论的“诚”来作为万物之源,开启了宋儒心性论本体化之路,初显出了一种融合本体论与心性论的思路,从而真正开启了儒家的“内圣”之维。

  二程的心性论,就是从周敦颐这里学的,而“性即理”理论的提出,则标志着宋儒本体论与心性论彻底圆融。

  至于后面的理学和心学,其实是一体两面的。

  不过陆北顾还是认为,二程学歪了,也不该批判坚持物质第一性的气本论,去走“天理人心”这条路。

  所以,他很有必要借着这个机会,深入了解一下周敦颐的心性论和工夫论。

  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,工夫论不能离开心性论单独存在,心性论亦不能离开工夫论孤立地讲。

  至于周敦颐的心性论,陆北顾已经知道了.就是认为人只要一心至诚,心无妄念,意无私心,就能充分的体现本性而不为遮蔽,如此当然能够感通无隔于人、于物、于天。

  而工夫论便在说明如何才能通过实践做到这一点。

  实际效果如何,陆北顾还得体验一下。

  若是有用,平时拿来静心也是极好的,若是没用,扭头忘掉就好了。

  “所谓‘主静’之功,非枯坐顽空,亦非离群索居。”

  周敦颐示意陆北顾不必拘谨,起身走到书房中央稍宽敞处。

  “小友,且随我站立。”

  周敦颐自己先站定,身形松而不懈,如庭中翠竹,自有风骨。

  陆北顾看了看,心里暗自思忖,这倒是有点气功大师的意思。

  “身正则心正,心正则气顺。双目微垂,似闭非闭,目光内敛,不使外驰,收视返听。”

  所谓“收视返听”,是宋明儒者静坐或静立时收敛感官、专注内省的关键步骤,也是工夫论的实践。

  实际上,自周敦颐提出“主静无欲”的思想以后,儒学在思想形态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,即由“人是否可以成为圣人”进而发展到“人如何成为圣人”。

  前者属于本体论的领域,即人的内在成圣的根据,后者则显然属于工夫论的领域,即成圣的途径。

  陆王心学的主题除了要以内在化的“心本体”克服程朱理学外在化的“理本体”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一套以静坐为核心的工夫论,从而为成圣找到途径。

  而自王阳明开始,所有心学儒者在工夫论的设定上,都是不约而同地以周敦颐的“静功”方法为基础的,只是在解读方面各有说法。

  ——换言之,陆北顾现在学的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原教旨的工夫论。

  陆北顾依言调整,努力让视线落在鼻尖前方尺许的虚空处,不再四处游移。

  “呼吸,当如春蚕吐丝,绵绵若存。”

  周敦颐的声音如同引导,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:“吸时,不必刻意深长,但求自然匀细;呼时,亦勿急促,缓缓吐出胸中浊气。意念随气息出入,知其来去,却不着意强求,是为‘勿忘勿助’。”

  “勿忘勿助”最开始是孟子提出的,后被宋明儒者如陈白沙、王阳明单独拎出来,当做修养心性的办法,主要强调既不散逸遗忘,也不刻意助长,保持自然平和。

  陆北顾尝试着跟随,初时还有些刻意,几息之后,渐渐感觉呼吸变得悠长了一些,胸腔中那股因压力和思虑而郁结的气息,似乎真的在缓缓排出。

  窗外风过竹林的簌簌声,书卷的陈旧气味,都仿佛被这专注的呼吸隔开了一层。

  “此为调息。”周敦颐观察着陆北顾的状态,继续道,“息调则心渐宁,然心猿意马,最难降服。此时,当‘观’。”

  “观?”

  陆北顾心中微动,这话听起来挺玄乎的。

  “非观神佛,亦非观幻境。”

  周敦颐仿佛看穿了他的疑惑:“以诚观心即可。”

  这便是周敦颐工夫论的核心了,也就是“诚心观天地生物气象以体仁”,用通俗的话说,就是在入静状态下,体验宇宙生机与道德本体的统一。

  “无极,无形无象,至静至虚,乃吾心澄明未发之本体。太极,阴阳互根,动静相生,乃吾心感应万物之灵机。汝当凝神静虑,想象己心如那‘无极’之渊深静默,包容万象,不为所动;又观那‘太极’之动转不息,阴阳流转,生生不已,正是此心感通万物之妙用。”

  “此心体,本自具足,光明莹澈,如皓月当空,朗照万川。纵有浮云遮蔽,其光不减分毫。汝只需觉察浮云往来,任其生灭,不迎不拒,不随不逐。心念自然如浮云过太虚,不留痕迹,本体之明月自现。”

  这两句话里的“未发”是《中庸》重要概念,指喜怒哀乐未发时的中正状态,宋儒如李侗、朱熹极其重视在“静中体验未发气象”,而“不迎不拒,不随不逐”则是工夫论静立处理杂念的核心原则,强调不刻意压制也不跟随,保持觉知与超然。

  陆北顾依言静立观想。

  初时,杂念纷至沓来:未来的礼部省试、欧阳修的话语、太学的喧闹、甚至现代记忆中的琐事碎片.

  这些念头如同一团团浓密的乌云,遮蔽了那想象中的明月。

  他心中不免焦躁,眉头微蹙,身体也随之僵硬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